2025年4月19日下午,“之江非遗大讲堂”第十四期讲座活动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学术报告厅举办,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云路作《汉语之美:揭秘汉字的千年魅力与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奥秘》主题讲座。现节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迄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字。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可考证的文字发展史已超过三千年。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唯一保持文明主体延续至今的国家,其文化传承、历史记载和主体民族都具有显著的连续性特征。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文字体系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常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民族的稳定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历代王朝“大一统”的政治追求。汉朝继承秦朝地位后,更是将曾经一盘散沙的各诸侯国遗民凝聚起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认同。后来虽历经多次王朝更替,但我国的主体民族没有变化,文化自然也没有大的改变。第二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我国的历史上,鲜卑、契丹、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曾建立政权,但最终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中原文化。但是无论是北魏的汉化改革,还是元、清两朝对儒家制度的沿用,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第三是农耕文明的稳定性。游牧文明、渔猎文明,都是随住随走的文明,而农耕文明依赖土地。我们种下了庄稼,就必须等着来年的收成,我们要一年又一年地守在这里。再加上我国地理位置优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为农业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使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数千年而不中断。
但我认为上面这些因素都不是最根本的,文明传承的主要标志是语言文字。数千年来,以汉字记录的汉语始终保持词义的可理解性,从未中断,这对于保存中华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汉字发展史上,东汉许慎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用一部《说文解字》揭开了汉字的文化密码,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可以被称为“许圣人”。《说文解字》揭示了汉字的奥秘,也向我们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说文解字》揭示了现代汉语的一些源头。比如说,怎么样形容人清瘦?仙风道骨、精神矍铄,如果说这个人清瘦的样子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如果说人瘦的厉害,叫脱相了,肉少了称脱,相貌变了,就会脱相。
“癯”就是瘦,“脱”就是消肉,原义就是肉失去了,先是癯,就是挺清瘦的,如果更厉害的那是脱相了。段玉裁说“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曰脱形”,现在脱形、脱相这两个字,我们依然沿用。癯、瘠都是瘦,人很瘦的的时候,脊梁骨很明显会露出来。“瘠”从“脊”,“脊”字下半部分看上去是“月”,其实就是“肉”的意思。
再比方说,古时候有姓“吕”的人,这个姓氏的起源颇具深意。“吕”最初表示的是脊椎。脊椎原来的写法是画出来的,但是二十四节脊椎骨不能都画,于是古人用三个相连的“口”(圆圈)表示整条脊柱,每个“口”代表一节脊椎骨,中间的短撇象征脊椎骨间的连接。从字形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人体的构造了解得相当清楚。后来人们嫌麻烦去掉一个口,然后再去掉连接的撇,这就成了现在的“吕”,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意思了。那么,为什么古代有人以“吕”为姓呢?因为这些人是有功之臣,他们挺起脊梁并且能够在大事上起顶梁柱作用,因此才会给他赐姓“吕”,与“股肱之臣”的含义是一样的。“吕”字从原来的象形意义还发展出了“连接,连续”的含义。比如我们现在说的“伴侣”,是夫妻两个人结合相携一生的意思。还有“里闾”,表示一个村子里面的人,一户连接着一户。还有“稆”“絽”分别表示成片的野生植物和缝纫衣服(把裁剪的布片连缀到一起),都是取其相连的特征义。
现在很多汉字的含义与它们最初的含义相比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是这些字的源头我们还是应当了解的。
汉字的字形本身就蕴含着生动的画面感。比方说,平安喜乐的“安”,由宝盖头加“女”组成,表示房子里面有女人,家里有贤妻就是安宁、安泰、祥和的。再来看“寒”字,最后两笔是两点水,代表什么意思呢?两点水代表冰,表示寒冷。表示寒冷的字,“凉”是两点水,“冻”是两点水,“冷”也是两点水,还有“凛冽”都是两点水。“寒”底下有两个点表示冰,上面宝盖头代表房子,中间部分表示人在草丛中,垫的是稻草,盖的也是稻草,底下还有寒冰,这个字整体构建出一幅寒冷贫穷、家徒四壁的画面,所以给人寒冷的感觉。我们现在说的寒门弟子,寒门就是清苦,就是贫穷。如果知道“寒”字每个造字部件的意思,你就知道它最初的含义了。古人的造字具有一种画面感,这和画画给你的感受是一样的。
汪曾祺有一文说“想象”,谈宋代画院录取画师的考题。其中有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有人画了奔跑的马后面跟着蝴蝶,这就能够体现出马蹄是香的。“深山藏古寺”,“藏”就是不露,有人画出来的画面是和尚下山挑水,从山顶上下来。虽然画面没有寺庙,但是一定是因为山上有寺庙,才有和尚来挑水。艺术,必须要有想象,画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汉语造字用字其实也是一样的。但是想象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有根有据的。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这一幅画要表达的是画背后的东西,是其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创造画面,从而产生意象,表达情志。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一步步走进美妙的汉字世界,体味一个个汉字画面展现的意象。构造汉字,是一种艺术创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描摹出一个画面,是具象的场景或画面;运用汉字,是一种科学推理,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提取出汉字意义间的共性特征,即联系。所以,或许可以说,造字是艺术的呈现,用字是理性的、科学性的推演。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现实与未来;汉字也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式。每个字都是一个故事,从而构成了一部大书。从许慎以来的学者已经咀嚼品味了两千年了,其实还有再认识的空间。抓住事物之间特征的关联性,就有了一套简便而容易操作的造字之法。我们可以从造字中看出古人如何思考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联想造字:形声字及其运用
上文中谈到的脊椎骨“吕”,具有脊椎骨相连的特征。如果加以联想,人和人的相连,那就是加上单人旁,就是伴侣的“侣”;一家一家相连,就是“闾”,都有相连的特征。所以说,古人善于通过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汉字。
比如说,“宣传”是宣告、宣讲、宣读的意思,这个“宣”的重点是大声的传播开来。古人如何构造“宣”字?宝盖头代表房子,帝王住的大房子叫“宣”。“宣”的特征就是大,于是古人就用“宣”来表示和“大”相关的一系列词。古代天子祭天用的大壁叫“瑄”,声音大而杂乱叫作“喧”,热气盛叫“煊”,根茎肥大的植物叫“萱”,撑大鞋子的木制工具叫“鞋楦”,都具有“大”的特征。古人用类属作为偏旁,用“宣”作为隐含其特征义的声符,构成了一串同源字。
(二)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路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得欢甚,无厌,恨相之晚也。”《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意思是,我们俩真说得来,心和心相合,还有解释说“得”是相亲悦也。许慎《说文解字》,“䙷,取也。从見寸。寸,度之,亦手也。”“䙷”字在甲骨文中写法是一个贝壳加一个手。手里拿的贝就是宝贝,相当于财富,人的手里拿着财物当然很高兴。而宝贝的获得一般不能坐享其成,所以又加上了一个双人旁,表示人必须通过努力,行走着去才能找到宝贝。段玉裁也没有见到甲骨文,所以他也说:“得,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走着走着找到了,就像小孩子在海边寻到一个贝壳很高兴,这就是“得”的造字之意。
“得”有得到义,是物质的获得,更多情况下表达的是精神上的获得,即吻合与满足,也就是与他人情义相合,或是心愿实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用具体表达抽象,用客观表达主观,说明古代先民对于抽象心理与情感的表达是很重视的,表达方法也是很丰富的。
(三)空间转指时间的表意方式
古人先有空间概念,后有时间概念。《世说新语》的“夙惠”篇记载: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皇帝和大臣聊天时提到:“昨天我问儿子:‘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小儿立刻回答:‘当然是太阳远!’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可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皇帝在群臣面前又让小儿再说一遍。结果这次孩子回答:“长安远,太阳近。”皇帝很惊讶,问:“昨天你不是这么说的啊?”孩子解释道:“因为我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啊。”这个记载反映了古人对于时间和空间概念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我们是如何看时间的呢?东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西边是日头落下的地方,太阳从东边一点点到了西边,这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当它运行到西边的时候,我们就认为时间晚了,夕阳西下了,从空间概念转为时间的概念。这是运用空间与时间的一个方法。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古今汉语需要沟通。许慎分析的造字之法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逻辑。当然,那时候看不到甲骨文字,因而也有一些失误的地方。就连清代乾嘉时期的段玉裁也没有看到甲骨文,但是他的《说文解字注》中许多阐释是相当科学的。大量的文献记载了我们文明的发展史,而文明最直接的载体是汉字。透过这些汉字,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并能够做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