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 大运河知识产权论坛研讨会暨第二期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交流分享活动
2025-02-27
2月26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公益服务站(以下简称“非遗公益服务站”)在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成功举办了大运河知识产权论坛研讨会暨第二期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交流分享活动。此次活动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指导,浙江省文化艺术作品权益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公益服务站承办。



在活动上,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周益波详细介绍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的运营情况,并分享了企业在非遗领域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挑战。周益波表示,筹备大运河知识产权论坛的初衷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发文艺创作活力,为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周益波强调,论坛将致力于搭建文化、艺术、科技、企业家等多领域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跨界合作,推动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企业将通过文化艺术赋能,丰富当地社区文化生活,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还介绍了“朱炳仁·铜”总部园区建设年产2000吨铜艺产品扩产项目。该项目将新建总部大楼、生产中心、展示中心等,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铜艺术品生产基地之一,并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铜艺美术馆,展陈近万件铜艺珍品。该项目也是临平区重大产业项目之一。未来,企业也将积极拓展展示与销售的渠道,布局海外市场,推动中国的非遗铜雕文化走向世界。


随后,协会秘书长傅周丹介绍了协会和公益服务站开展的工作情况。协会通过“文化广电和旅游知识产权平台”(http://www.artph.com.cn),为文广旅领域提供数字作品的版权存证登记、版权交易撮合与登记、维权等公益性服务,协会也将在临平落地大运河知识产权保护公益服务站。



非遗公益服务站设立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每月26日在四楼非遗文献中心开展线下公益咨询服务日活动。线上服务则全年开放,每月举办一期交流分享活动,开展普法、政策解读和咨询等服务。2026年,非遗公益服务站将在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继续举办分享交流活动,邀请更多行业走进临平大运河,了解非遗领域的“文化+科技”、“文化+旅游”和“文化+民生”融合发展模式。



此次会议,参加的嘉宾还有浙江临杭律师事务所高俊主任、省级非遗杭锻技艺传承人姚雨婷等临平区政协委员、临平区非遗婴戏技艺传承人李燕、独立设计师寿潇雅、浙江湖州灵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倩、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王雪娜律师等。

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

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位于塘栖镇西石塘街115号(古镇广济桥南岸),是国内首个大运河与铜文化相“熔”的主题艺术馆。

艺术馆的前身“劳宅”,始建于清末民初,是杭州运河畔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之一。这座见证了运河兴衰的古宅,经过精心修缮和保护,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艺术馆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打造出古今交融的艺术空间。


艺术馆由“运河三老”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领衔创建,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保留了江南水乡白墙黛瓦、临水而居的建筑风格。

馆内设有多个展览空间,首次系统、完整展出“运河三老”在大运河申遗和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实物文献和影像资料。其中,《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的修改手稿、“运河三老”书信原件等部分珍贵历史文献、照片是首次公诸于世。

此外,馆内集中呈现朱炳仁设计创作的110余件(组)经典艺术作品,涵盖装置艺术、雕塑、壁画、水墨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媒介。

朱炳仁以“铜墨”叙事,用全新的艺术高度,集中展现大运河带来的自然之美和文化气“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公益服务站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公益服务站设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每月26日在四楼非遗文献中心开展线下公益咨询服务日活动。线上服务则全年开放,同时为提供更好的服务,每月举办一期交流分享活动。此外,通过建立不断完善的文化广电和旅游知识产权平台,实现作品登记、侵权投诉、使用作品和证书查询等核心功能,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并对类型、数量、侵权情况和维权效率进行定向监测。

目前公益服务站的组成成员总计28人,分别为组长傅林放,专家组成员张伟君、陈吉栋、汪江连、牛强、杨吉、雷刚、胡斌、刘珊、倪龙燕,咨询组成员邵慧萍、贾宏、刘超、魏宏岩、陈乐妤、张延来、徐颖燕、付雪、陈佳、黄潇炜、王晓艳、陈诗杰、许晓风、张玖琳、汪盈、林佳佳、张祐维、刘艳清。

温馨提醒:无障碍通道设在一楼主入口!
浙ICP备19037285号-2 | © 2023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