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公告公示
参观
非遗馆概况
参观指引
参观预约
交通指南
展览
基本陈列厅
专题厅
数字与文献中心
临展厅
展演
展演剧场
体验
非遗美食展示体验区
非遗传承体验中心
活动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文献中心
非遗购
美食市集
非遗衍生品商店
约吧 非遗馆丨媒体“大家谈” 共话非遗传承发展
2023-06-02
近日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浙江文化和旅游》编辑部、浙江书房、茶荟LifeStyle、一本堂协办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大家谈”圆桌会议在浙江书房圆满落幕。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潮新闻等20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浙江文化和旅游月刊》主编徐继宏主持。
会议围绕浙江省非遗馆的展望,与会媒体代表们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博采众长,为提升浙江省非遗馆的传播效能蓄势聚力,营造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并多次在地方考察调研时给非遗项目点赞。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今天圆桌会议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实际举措。
浙江非遗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非遗的标杆和样板。非遗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星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非遗的生活化、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产业化、景区化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向着更好的未来进发,这就需要我们“以有限的时间拓无限空间,变不可能为可能”,让非遗赋能美好生活。
浙江是非遗大省,我们一定要抓住非遗馆的建设机遇,好好地和习近平总书记的“6.2”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一个落实的具体行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成之后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展示,如何向全世界表达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和农业文明的极致的表现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容纳度、广阔的拓展空间,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传播。传播就要加策划,然后因时造势,再广泛运用新媒体手段,抓住一些热点的机会深入到老百姓生活当中,让它普及下去、活起来。一个文化一旦断代就很难接续,所以创新性保存太重要。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好的节目和文创设计,都适合和非遗结合。新的赋能模式能够更好地利用强大的平台资源为传承人提供商业管理、创新转化等方面的指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具生命力、时代性以及创新性,促进其更好地传承,为非遗项目搭建起学术传播和创新孵化的平台,从而达到合作“多赢”。
浙江非遗馆是我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在全国也是领先的位置。当前如何发动众人参与到一些馆建的活动中,这很有意义。比如杭州亚运会场馆有大小莲花,北京冬奥会有冰丝带、雪如意,北京夏奥会有鸟巢、水立方,这些特此名称的加持,都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如果我们为非遗馆赋予它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化的雅称,也是很独特的宣传方式。此外,非遗馆未来需要探索一条和媒体长期互动的良好业态,多亮相、多发声,增加曝光度和出镜率。
我们非遗在活起来过程当中,在国际传播方面有很大的空间。比如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展览馆就讲到了郑和下西洋的船,我们完全可以把我们非遗馆即将亮相的海船与它结合起来,挖掘故事。故事的讲诉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载体,引人入胜也引发思考。同时,可以把国内好的非遗项目请到浙江来,定期展览或者定期活动,不断地吸引人气流量。
一件好的非遗商品应该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既实用又耐看,既有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的使用价值又兼具历史审美价值,让“老祖宗的味道”留在身边、留住乡愁、留住记忆,满足人们“我从哪里来”的精神需求。
浙江非遗力争率先实现三个嫁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含技术美学)的嫁接;浙江非遗与全国50多个少数民族风情的嫁接;浙江非遗与全球流行文化的嫁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胆略和决心,打造出具有显著浙江标识的非遗事业和非遗品牌。这样,可助力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创造性转化方面,可策划推出“非遗套餐个性定制”“非遗家庭泡腾计划”“非遗传承人职业分类”“非遗养老院”“非遗幼儿园”等,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让非遗成为大众日常文化消费。
一件好的非遗商品应该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既实用又耐看,既有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的使用价值又兼具历史审美价值,让“老祖宗的味道”留在身边、留住乡愁、留住记忆,满足人们“我从哪里来”的精神需求。
浙江非遗力争率先实现三个嫁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含技术美学)的嫁接;浙江非遗与全国50多个少数民族风情的嫁接;浙江非遗与全球流行文化的嫁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胆略和决心,打造出具有显著浙江标识的非遗事业和非遗品牌。这样,可助力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创造性转化方面,可策划推出“非遗套餐个性定制”“非遗家庭泡腾计划”“非遗传承人职业分类”“非遗养老院”“非遗幼儿园”等,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让非遗成为大众日常文化消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一种“人”为传承载体的独特文化遗产,它在一个国家不同经济、历史、文化价值方面都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要与人产生嫁接,就需要我们去设计很多的活动,比如美食、工艺、舞蹈等等,与不同的平台撞击合作,产生新的创意,去搭建不同的传播、展示舞台,这个是今后非遗馆建设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
第二,就是要利用好新媒体,要充分运用自媒体、短视频、抖音等APP,只要有素材,就可以制作成内容输出。当它成为一种文化标志时,就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第三,我们要自我营销,自我开发,自我创造。以故宫为例,文创产品是未来很有活力的产业,非遗结合潮流,结合实用性,才能真正融汇进大众的生活。
联系我们
场馆地址:
杭州市西湖区江函路300号之江文化中心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09:00 -17:00 (16:30观众停止入场,17:00闭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联系电话:
0571-88853322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温馨提醒:无障碍通道设在一楼主入口!
浙ICP备19037285号-2
| © 2023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